緊扣兒少議題 她靠營隊和專題成果錄取成大、中正六校法律系
在求學這條路上,《荀子》〈勸學〉中「不積蹞步,無以至千里」,用在就讀成功大學法律系大一的蔡佳陵身上再適合不過。她畢業自花蓮女中,高一下受營隊經驗啟發,決定攻讀法律系。靠著參加專題研究、科展等,充實的課外活動,讓她順利考上理想志願,朝夢想更近一步。
蔡佳陵(左)參與東部模擬聯合國夏令營期間,擔任會議主席練出好口條與臨場反應。(照片提供/蔡佳陵)
課業活動兼顧 全力以赴
蔡佳陵自小就對法律有興趣,卻是直到高一寒假參加台灣大學法律學系舉辦的「司控國度」營隊後才決定以法律系為升學目標。營隊期間,與永信律師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,也是法律扶助基金會創辦人林永頌對談時,聽到「當律師不累,因為這份工作很有價值。」讓她發覺律師的工作很有意義。
營隊的戲劇表演,演出性工作者受暴卻求助無門的痛苦,既虐心又真實的劇情令她大感震撼。四天三夜的營隊成為許多小隊員報考法律系的動力,「營隊結束後,我也百分之百確定自己想讀法律系。」
決定志向後,蔡佳陵的許多課外活動皆與法律息息相關。高一暑假她參加法律扶助基金會舉辦的法律營隊,在執業律師與法官面前演出法庭劇,獲得最佳律師獎。頒獎人對她說「妳的口條很好,希望妳未來有機會在花蓮的法律界服務。」使她大受鼓舞,更堅定就讀法律的志向。
高二撰寫專題研究時,她也選擇公民領域,並在閱讀今周刊《誰讓他們來不及長大?》一文後,將主題訂為受虐兒少。訪談花蓮社工探討當地兒少權益在實務上的困境時,她發現兒少保護系統不只需要社工與司法介入,也需要社會大眾的關注與支援。
她也觀察到花蓮的城鄉差距非常明顯,同一所學校內可能有英語跟母語一樣流利的學生,也有連國中1200個基本單字都背不全的學生。且問題不在於錢或設備,而是關懷與陪伴。
「他們有很新的教室和電腦,但沒有能陪伴他們、讓他們願意讀書的老師。」蔡佳陵將沉痛的感觸寫在專題中,獲選為全國中小學科展東區代表,並獲得鄉土教材獎。
參加全國科展時,正是邁入學測衝刺期的高二下學期,她同時肩負專題發表總召的職責。在各項活動與課業進度的夾擊之下,她關閉臉書、IG等社群平台讓自己更加專注,嚴格執行讀書計畫。
她要求自己上課時專心聽講,只能利用早自修或下課抓緊時間進行科展題目;在家則專心複習課業,直到七月底專題發表與科展皆落幕,才專心準備學測。為了趕完落後的進度,她說,「我拿著題本追著老師跑,問到老師不能下班。」
科展、學測兩頭燒,但蔡佳陵維持正常作息,成為最後能在專題、科展、學測皆斬獲佳績的關鍵。她表示自己不會熬夜,「每天固定睡滿八小時,讓自己隨時保持最好的狀態。」
無論課外活動和課業,她都全力以赴、不曾懈怠,最後錄取成功大學、中正大學、中興大學、台北大學、東吳大學、輔仁大學共六校法律系。
英文砍掉重練 逐漸產生興趣
忙活動、準備學測,蔡佳陵還考取TOEIC (L&R) 850分。她說,國小五年級時班上英語課進度超前,她跟不上,成績也不好,因此喪失了學英語的興趣與自信,也對英語感到排斥,高一上學期第一次期中考英文甚至不及格。
期中考成績公布後,班級導師發現她的問題,要她從背課本的單字開始、重新打下基礎,並與她約定每次段考都不能和班級內英語成績最好的學生差超過15分,每周還要準備一分鐘的小演講上台報告。
她跟著進度慢慢練習,若遇到障礙,就請英語程度好的同學幫她練習英語會話,且由於英語老師上課時多使用全英語授課,還穿插許多創意課程,比如讓全班學生將莎士比亞的劇作翻譯成現代英語進行演出。密集練習與友善的學習氛圍使她漸漸不再討厭英語,也建立對英語的自信心。
這樣的轉變,讓她發現英語不是考試科目,而是實用且能幫助她達到溝通目標的工具。到高一下學期時,她已經能在日本姐妹校的來訪學生面前,用英語介紹數學資優班的專題研究內容。不僅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,也養成在外國人面前開口的膽量。
如今成為法律系新鮮人,蔡佳陵參加慈濟青年社,繼續關注兒少議題。走訪經濟弱勢家庭時目睹國小學生生活在比宿舍還小的空間內,讓她不禁思考他該如何和其他人競爭,「或者講現實一點,他要如何考上好大學?」至於未來如何應用所學,她還在思考,也想探索更多能回饋社會的機會。
我的學習歷程多元表現
About 蔡佳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