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益季刊 Newsletter 42(2016年12月)
ATD 2016亞太年會「語言職能管理及全球化人才發展」報導
在全球化時代,愈願意將人才視為「資本」而非「成本」的企業,往往愈能擁有高水準的員工與顧客滿意度,獲利通常也更亮眼。而台灣內需市場規模小,更需要積極朝國際化發展、培養全球化人才,才有機會獲取更大利潤、永續經營。
企業有了國際化的企圖心,接著該如何朝目標邁進呢?日前ETS臺灣區總代理忠欣公司於「ATD人才發展協會2016亞太區年會」舉辦「語言職能管理及全球化人才發展」工作坊,便邀請了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(CHRMA)常務顧問張瑞明、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(GEAT)理事長陳超明、以及台灣康寧顯示玻璃公司人才發展部經理鍾嘉欣,向眾多企業的人資主管分享「語言職能管理」的操作方法與實務經驗,並針對企業國際化提出以下4大建議:
1. 語言管理提升人才即戰力,讓組織溝通更順暢
「數位技能、靈活思考、人際溝通、全球化運作…為了達到國際化,上述4項全球化人才必備能力,貴公司最重視哪一項?」工作坊一開場,GEAT理事長陳超明便如此詢問與會者。
現場調查結果顯示,參與本場工作坊的人資主管大多認為,「人際溝通」是最受企業重視的能力;而他們所任職的企業,也多有針對英語能力提升,採取內訓課程、考績加分、獎金等方法,希望強化員工的英語溝通力。但他們也認為,員工實際運用英語溝通的純熟度仍有落差,不利於國際化發展,例如東元電機人資主管現場就發問:「該如何訓練員工英語簡報能力?如何讓員工無懼以英語溝通?」
鍾嘉欣建議,不妨直接把必須進行英語簡報的任務交付給員工,「從工作中學習是最佳捷徑」;張瑞明也認為,職場英語力的養成,最主要還是仰賴工作上的歷練。陳超明則直言,光有教育訓練是不夠的,應該要從上到下,訂定階段性、可實現的具體政策和目標,將英語學習形塑成企業文化。「比方說,台積電便是採取『控制語言』來管理組織內部使用的語言。」陳超明說明,台積電將常用的1,500個單字彙整成冊,員工撰寫英文email、文件及開會等皆只能運用此範圍的字彙,「這樣的管理方式,能令溝通更有效率,也避免了跨文化認知落差而產生誤解。」
2. 語言管理塑造國際化環境,助企業站穩全球市場
企業要邁向國際化,不僅須檢視員工英語力,國際化環境建構亦是相當重要的一環。像是與會聆聽的國際知名醫療器材製造商香港商瑞健(SHL Group)人力資源部經理林佳慧便分享,該公司客戶多半位於歐洲,但過去公司內部文件(如操作說明書等)並沒有統一語言標準,大部份都是中文,溝通時經常產生落差;直到去(2015)年開始進行全面英語化、標準化,到今年不僅客戶滿意度提高,業績也成長,執行成果斐然。
陳超明進一步建議,除了文件以外,企業還可先由網站、會議、電子郵件等方面審視當前國際化環境的落差(參考下表一),並跨部門整合現有資源,依企業特性進行改革。他也補充,最好能在初始階段就將雙語規劃納入考量,「譬如公司英文版網站,從操作介面就要依國外使用者的角度來設計,而非僅是純粹『中翻英』,才能真正符合使用需求。」
3.語言管理有助評估員工表現,更能刺激進步
國際化公司應將員工的語言能力視為公司資產,定期追蹤、管理。主管可根據實際職能需求,訂定語言能力指標(參考下表二)。陳超明解釋,透過設定量化與質化的能力指標,可系統化且迅速地追蹤員工的表現,無形中也設定了具體的進步目標,激勵他們持續進步。
陳超明笑說,常聽到公司不敢將具體的英語能力標準設為招募門檻,「擔心招不到人」,但在公司內部,不妨設定英語能力為加薪、升遷的條件,讓適任的員工更有意願、動力精進自己的英語職能。
鍾嘉欣則分享自身橫跨美國、日本、菲律賓、中國、韓國等國家的工作經驗,「當我能說流利的英語,別人對我第一印象會比較好,也比較容易爭取到表現的機會。」因為在職務中常常需要用到英文,她甚至運用下班時間,召集志同道合的同事,組成社團一起加強英語力,「組織學習比單打獨鬥更有成效」。
張瑞明也有感而發地表示:「英語力帶給我最大的幫助是學習,我能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的第一手資料,而不是人云亦云,引用第二手、第三手的資料,不知不覺為自己創造了優勢。」他認為,跨界整合是未來趨勢,他勉勵與會者善用英語能力輔助自身專業,就能讓自己在職場上脫穎而出。
4. 語言管理為個人職涯 創造競爭優勢
全球職場趨勢瞬息萬變,沒有誰是永遠的常勝軍,本場工作坊講者皆不約而同提醒上班族時時自我提升。
陳超明指出,短短十數年來,台灣企業的跨國經營策略就經歷了「西進」、「東進」,乃至於近期新政府喊出「南向」的大轉彎,令上班族應接不暇,「很多人以為去中國發展就不需要英語能力,其實中國企業也很重視!」他說:「只要管理好你的英語職能,不管去哪裡都多一分優勢。」